老覺得排便不乾淨?竟是大腸癌

 

歐小姐作息正常、愛吃蔬果、每天晨泳、定期健檢,她從沒想過自己會被大腸癌盯上。

五年前,她開始輕微腹痛、排便不正常、糞便變細,原本不以為意,想說吃乳酸菌整腸就好,沒想到偶然看新聞發現自己的狀況與大腸癌類似,便趕緊就醫,醫師判斷可能是吃乳酸菌導致排便習慣改變,請她不必大驚小怪,但歐小姐還是堅持檢查,沒想到做完大腸鏡後發現,罹患大腸癌第三期。 

大腸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,連醫生都可能忽略。由於腸道黏膜不具感覺神經,腫瘤初期通常沒有感覺,直到腫瘤比較嚴重後才會感到不舒服,一旦察覺有異才就醫,20~25%的病人發現時已是第四期。 

大腸癌的蛛絲馬跡有哪些? 

●血便。 腫瘤可能會出血,然而當腫瘤出現在升結腸或橫結腸的部位時,出血會跟液態的大便(剛從小腸消化吸收進入大腸的產物)混合,所以最後糞便成形時通常無法察覺,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會發現。 

當腫瘤出現在降結腸時,血液已無法跟糞便充分混合,所以可能在馬桶中看到有血,或在擦屁股的衛生紙上看到血絲,通常血色較為暗沉,或帶點黏液。 

如果看到的顏色接近鮮血,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痔瘡,但也有可能是直腸位置的腫瘤,所以一旦發現糞便有血,都建議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確認。 

●貧血、疲勞、虛弱、臉色蒼白。 因為腫瘤出血,貧血也是可能出現的症狀,一旦貧血,人就會變得疲勞、虛弱、臉色蒼白。 

●腹部不適、腹脹、絞痛。 腫瘤可能導致腸阻塞,所以排便前可能會覺得腹部絞痛,漸漸頻率跟嚴重度會逐漸增加。 

●排便習慣改變(便秘、腹瀉)、大便型態改變(變細、變水)。 由於腸阻塞,腫瘤可能導致可通行的腸道變窄,所以排便的型態也會跟著改變,糞便可能慢慢變細、出現便秘,或演變成持續性的水瀉。有些人可能誤以為自己腸胃不適而吃整腸藥,或因便秘而吃瀉藥解決,導致症狀暫時減輕,因而延誤就醫。 

●有便意感,但感覺糞便無法排空。 若腫瘤靠近直腸,它會不斷刺激腸道,產生便意感,常常覺得急著要上廁所,卻又排不出糞便,或是只大一點點,然後短時間便意感又出現,讓生活很困擾。
上述狀況都已經是腫瘤出現後導致的情況,可見用症狀判斷並非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好方法。況且依賴排便習慣改變等蛛絲馬跡,想發現大腸癌常常是假警報,因為拉肚子、便秘、感覺排便不乾淨等,其實跟壓力導致的大腸激躁症很像,所以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提醒,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,甚至更積極地做大腸鏡檢查防患未然。 

誰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? 

●有糖尿病、三高、代謝症候群的肥胖族 

糖尿病、三高、代謝症候群被發現與大腸癌呈正相關。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瀚模指出,這些疾病核心的作用機轉是胰島素阻抗導致,當人體對胰島素沒有反應,血糖就無法控制,內分泌就會失調,胰島素也會愈來愈高。 

許多研究證實,血糖過高與大腸癌、乳癌、攝護腺癌、子宮內膜癌等荷爾蒙相關癌症緊緊扣連,這就跟胰島素阻抗導致的內分泌失調有關。 

事實上這些疾病也與大腸癌共享許多危險因子,包括肥胖、缺乏運動、不良的飲食習慣等,彼此環環相扣,所以邱瀚模特別提醒,有三高、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肥胖族應提前從40歲開始做糞便潛血檢查。 

●50歲以上 

年齡是大腸癌最大的危險因子。根據統計,一般人從40歲開始,罹病風險就會隨著年齡上升,直到67歲左右達到高峰。 

邱瀚模也指出,資料顯示,大顆腺瘤性瘜肉(下一步就是第一期大腸癌)的盛行率在50歲會忽然爬升,無論是否肥胖、常吃肉,只要年齡一到,中獎機會就提高,這也是國健署從50歲開始提供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的原因。 

●腸道中有腺瘤性瘜肉 

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從瘜肉(良性腺瘤)演變而來的。導致瘜肉癌化的原因很多,基因、環境、飲食中的致癌因子、腸道發炎性疾病等都會影響,轉變的過程一般認為約需5~7年,所以民眾可藉由大腸鏡檢查,切除瘜肉,以達預防大腸癌的效果。 
●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症患者 

這兩種大腸發炎性疾病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,其中潰瘍性大腸炎(Ulcerative Colitis)患者罹患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0倍,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)病人則高出2~5倍。由於這兩個疾病都無法根治,只能靠藥物控制,所以這群人必須每1~2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及早預防。 

●遺傳性大腸癌 

目前證實的遺傳性大腸癌有家族性多發腺瘤症(Familial Adenomatosis Polyposis, FAP)與遺傳性非多發瘜肉性大腸直腸癌(Herediatary Non-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, HNPCC)。 

家族性多發腺瘤症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,這群病人的大腸會出現成千上百個瘜肉,帶有相關基因的人通常40歲以前就會發展成癌症,約佔所有大腸癌患者中的1%。 

遺傳性非多發瘜肉性大腸直腸癌也是顯性遺傳疾病,儘管瘜肉的數量不多,但有極高的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,平均發生年齡約為45歲,約佔所有大腸癌的5%。 

臨床上診斷遺傳性大腸癌主要依賴家族病史。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楊純豪指出,「阿姆斯特丹準則」是主要判斷標準:1、超過三位親屬罹患大腸癌。2、其中一位為另外兩位的一等親,且至少影響連續兩代。3、其中一位50歲前就確診。如符合這些條件就應考慮做基因諮詢來診斷,確定後必須密切追蹤或透過預防性切除手術來預防。 

不過沒有相關基因突變遺傳的家族也不能僥倖,一旦家中有成員罹患大腸癌,依舊會增加罹癌機率。一般家族中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癌,則下一代會比一般人高出2~4倍的罹癌風險,若有兩位一等親罹病則機率提升至3~6倍,這些人都應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。 

有這些症狀,小心是大腸癌 

●血便 

●貧血、疲勞、虛弱、臉色蒼白 

●腹部不適、腹脹、絞痛 

●排便習慣改變(便秘、腹瀉)、大便型態改變(變細、變水) 

●有便意感,但感覺糞便無法排空 
 

全新加強版的V2隨身瓶,配方與V1完全ㄧ樣,除了特別添加綜合酵素外,並在法規允許下提高多項關鍵成分,如綠茶萃取物與微量元素等的配方劑量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:V1/V2瓶蓋採用兩段式,旋開後即斷裂;瓶口鋁封以「高週波」方式增強密合、拉耳的設計會更好拉開,不但方便飲用,而且確保產品的保存品質不變!— 覺得很重要VEMADM

 

arrow
arrow

    無痛創業輝哥卿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